《魔法游泳池》是由比利时作家卡尔·诺拉克创作、法国画家克洛蒂德·德拉克洛玛绘制的一部图画书。在书的腰封上,有这样一段导语:“大声喊出你的愿望,魔法就会出现!哈哈大笑,捧腹大笑,一本给孩子的爆笑哲学思辨图画书。让孩子在大笑中理解傲慢与谦逊的含义,思考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真心实意地讲,这段文字写得不错,深化了文本的主题和立意,能有效吸引成年人的眼球。我想,这段不俗的文字十有八九是中国人写的,外国人写不出这样的文字,他们也不会这样去想、这样去解读,因为观念不同。
要分析中外创作观念,我们得先知道这是本什么样的书。作为一个绘本,《魔法游泳池》再现了一场儿童娱乐玩耍的场面。首当其冲的是狮王——其实就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某个“孩子头儿”的化身,他因为有一个魔法游泳池而自认为了不起,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你们都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排成一队,一个接一个地说出你们的愿望,然后往下跳!”
面对一个“心里想什么”就会“变成什么”的魔法游泳池,孩子们的内心愿望和超级想象力得到了极大满足,有的想让其变成香水游泳池,有的想变成蜂蜜池,有的想变成荷花池,有的想变成冰场,有的想要纯净水……对于这些愿望,魔法游泳池都一一满足,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正在这时,气氛大变,搅局者出现了——骄傲高贵、不可一世的狮子王后来了,她大吼道:“你们这些家伙,出来!都给我滚出来!”她要在这又香又甜的游泳池里游泳。她走上高高的跳台,要给他们做个示范,没成想却脚下一滑,她忍不住大骂了一声“狗屎!”天啊,去想吧!她跌进了一池臭狗屎中。好玩吧,哈哈哈哈……那才是一场爆笑。
就是围绕这个玩乐戏耍的故事,我们中国的出版人深入解读,找到了蕴藏在爆笑中的“哲学思辨”,即“在大笑中理解傲慢与谦逊、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我想,也就我们中国人有如此这般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素养,说不定原作者压根就没这么想——他想的就是复原一场儿童游戏,借此戏谑一下霸道的狮王和骄傲强势的王后,也就是从“儿童本位”出发,编一个好玩的故事。至于孩子们读完这段故事后是一笑了之,还是被激发想象力并延伸创造出更让人爆笑的梗,亦或是有更深刻的理解,那就因人而异,随它去了。只有我们中国人,或者说中国出版人,才更喜欢从思想内涵上去深入开掘,不挖出背后的“深刻意义”就不罢休,似乎如果不这样的话,出版这本书就没有意义了。这就是中外对于童书“思想意义”的不同理解。
外国人认为“玩即儿童天性”“快乐即童年本质”,童书只要能表现这种天性和快乐的童年本质,从而激发更大的快乐、满足儿童的天性就够了。因此,国外大部分给小小孩儿看的图画书、认知书都是从“儿童本位”出发,富有儿童情趣,符合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欣赏趣味。
相比之下,国内的图画书倒是边界更宽广、品种更杂乱,看似内涵更深刻,但其实更脱离儿童生活和儿童欣赏趣味,也就更像平庸、晦涩、无聊无趣之作。其中,有很多是成年人一厢情愿的“推送品”——大人们认为“这个”有意义、“那个”你该了解。因此,即使是引进版童书,国内的出版人也要想方设法地按照中国人的观念和思维,拔高它的思想内涵,强化它的教育意义。只有这么做,才能更迎合社会文化心理,更迎合市场需求。给孩子看的儿童读物一定要有“教育意义”,这几乎是国人共识,是不言而喻的事情,这是一种文化,一种观念。
岂不知《魔法游泳池》除了出版者提示的“哲学思辨”和各类思考外,还有一个最简单、最直白也最重要的启示——那就是还孩子一个自由自在的童真世界,给他们留一块尽情娱乐的场地,让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大胆想象,说出自己的愿望,并有一个“魔法游泳池”可以实现他们的愿望。
另外,这本书也给无数童书创作者、出版者以启示——原来童书还可以这么写!
本文作者:徐德霞
图片来源:小世界童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