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脑科学》是一本由世界知名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共同创作的跨界融合之作,它通过漫画的表达方式和大量的有趣案例,重现了脑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大脑复杂的运行机制,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奥秘与惊喜的大脑世界,破解神秘而又复杂的大脑之谜。
脑科学,简单说来,就是研究脑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人类大脑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如何工作,如何支配人的行动,如何影响人的情绪,如何指挥人的思维?这些问题都属于脑科学的研究范畴。因此,狭义地讲,脑科学就是神经科学,且与心理学息息相关。一部科普图书要想普及这样深奥的科学知识,无疑必须构建一段设身处地的叙事场景,设计一个生动活泼的呈现形式,创造一种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以便少年儿童爱读、读得进去、理解得明白。
《漫画脑科学》的家庭叙事场景新颖、独特——由英国著名认知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克里斯•弗里斯教授和尤他•弗里斯教授夫妇,以及他们的儿子亚历克斯合著,三人在书中构建了一个神经科学家的家庭场景,主人翁便是弗里斯教授夫妇和他们的儿子亚历克斯。正是有了这种非虚构的家庭场景,孩子成长过程所经历的脑发育问题和所遇到的心理学等问题,以及弗里斯教授夫妇研究认知神经科学的过程得以顺理成章地展现,相关的脑科学知识得以按逻辑关系一一普及。
如,第2章“弗里斯一家的身份及成长史”介绍了弗里斯教授夫妇成长为优秀认知神经科学家的过程,其中谈到了“强迫症”和“社交恐惧症”病例:某位女士一大早洗了48次手还觉得没洗干净,还有人甚至不敢与不熟悉的人握手。这些病症涉及人的认知和心理,都与脑科学有关,也都是弗里斯教授夫妇需要研究的课题。
又如,第3章“大脑是如何知道它们所知道的”讲述了弗里斯教授夫妇的儿子亚历克斯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学会识别父母亲和其他人的脸孔,如何模仿大人的动作,并解释了这些行为是怎样受到大脑神经元的支配的。对一个有孩子的家庭而言,作为认知神经科学家的父母观察、研究这些问题,实在是太便利、太真切了。
因此,构建这样一种非虚构的家庭场景,以此来普及与脑科学相关的科学知识,真可谓视角新颖、方法独特,彰显了作者同时作为科学家和科普作家的才华与睿智。
《漫画脑科学》的文漫表现形式生动、有趣。该书的读者定位为13-15岁的少年,有调查显示,这个年龄段的读者喜欢阅读绘本或漫画类图书,因为这类图书更具视觉吸引力和趣味性。《漫画脑科学》采用连环漫画的表达形式,配以幽默风趣的文字,正是摸准了小读者的阅读习惯,因而做到了对症下药、量体裁衣、读有所获。
以第7页两幅分别介绍克里斯•弗里斯爷爷和尤他•弗里斯奶奶书房的超大漫画为例,细心的小读者可以据此发现,老两口虽然同为认知神经科学家,但在性格、爱好、生活习惯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爷爷的书架上摆的是“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科幻和侦探小说”,奶奶的则是“英文和德文版文学小说”和“艺术史书籍”。爷爷显得更疼爱儿孙,因为他的书桌上放有孙辈喜欢的“套装火车玩具”和“儿子推荐的漫画书”,窗边还堆有两袋儿孙都钟情的“多用鸟食”;奶奶书屋的壁炉和书架上摆放的都是艺术品,工作台旁是一台“演奏效率惊人”的“三角钢琴”。漫画的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主人翁形象,也为诠释脑科学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书中的文字幽默风趣,知识解读深入浅出,故事引人入胜,有的文字还充满了悬念,吸引小读者不忍释卷。在第11章“自由意志与后悔”中,作者讲述了心理学中一个有关“选择”的经典案例:“一辆载着一群人的小车沿着铁轨行驶,他们对这辆小车能做出的控制很有限”,当小车行驶到一个岔道时,左边岔道的铁轨上绑着两个人,右边岔道的铁轨上只绑着一个人,车上的人都有机会选择拉不拉扳道岔,以此决定小车是行驶到左边岔道压死两个人,还是行驶到右边岔道只压死一个人。这真是一个要命的选择,考验着小车上的每一个人,此时的文字营造了一种惊心动魄、扣人心弦、令人绝望的紧张气氛。
《漫画脑科学》的科普成果全面、丰硕。本书揭示了大脑的可塑性、神经元网络工作方式和贝叶斯预测等重要特性,有助于读者提升对大脑科学的认知,轻松理解大脑的复杂结构和运行机制。该书还探讨了不良心理习惯是如何养成的,指出人们在思维和决策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有助于少年儿童读者从小就学会调整思维模式,提升思维能力和决策质量。
《漫画脑科学》通过介绍大脑在社交、面孔识别、模仿学习等方面的特性,为小读者提供了与人友好交往、相处的实用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小读者增强自身活力,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发展。该书融合神经科学和心理学跨学科知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审视自己和他人的全新视角,无疑有益于小读者拓展知识领域,激发对大脑科学和心理学的兴趣,鼓励其对相关科学领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当然,通过掌握大脑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小读者还可以学习如何更好地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继而提升生活质量、满意度和幸福感。
好书在手,开卷有益,谨填《风入松》词一首,特向少年儿童推荐《漫画脑科学》这部优秀科普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