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在学院领导及美术学专业负责人王超副教授的引领下,坚持目标导向,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光谷教育共同体省级综合改革实验区”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并实践“四维”育人模式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推动美术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锚定目标,创新驱动“四维”育人模式
美术学专业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始终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为此,专业创新性地构建了“四维”育人模式,即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与实践创新四位一体。这一模式紧密结合武汉光谷教育共同体的地域特色与美术学专业的学科优势,致力于打造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育人品牌。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创作项目以及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锤炼意志品质,提升专业素养,塑造正确价值观,实现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扎根基层,拓展社会服务新领域
专业立足光谷区域特色,积极对接社会需求,在“四维”育人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新领域。
一方面,专业依托光谷教育共同体省级综合改革实验区和校级大中小一体化美育研究中心等平台,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级美育项目,如《推进光谷区域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工作的路径研究》《新时代师范院校面向人人的进阶式美育课程体系创新构建》《“美育在线专递课堂”智能美育教学共同体》等,为光谷区域的美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另一方面,专业积极开展美育“四进”合作,与光谷第四初级中学、左岭白浒社区、湖北省蕲春县管窑镇以及武汉华测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签订美育工作坊课程开发与学生社团服务协议、社区合伙人关系协议、乡村美育服务协议以及企业美育服务协议等,为这些单位提供了丰富的美育课程和实践活动,有效提升了区域美育水平。
在此基础上,在王超主任的带领下专业还深入开展了社区美育调研,形成了《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社区美育现状调研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同时,专业每年暑期都会组织“三下乡”志愿美育服务,开展美育公益课堂近百节次,美丽乡村墙绘上千平米,送作品进乡村展览10余场次,为乡村美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三、发挥优势,创新美育服务新路径
依托武汉光谷区域丰富的地域文化和艺术资源,专业积极探索并实践了美育服务的新路径。
在课程建设方面,专业研发了《爱的色彩·创意之旅》等课程,并成功获批武汉市团市委的青少年公益托管寒假课程项目。这些课程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还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元素,有效提升了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在学生实践方面,专业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各类美育服务项目。如《乡韵美育行—乡村学生的美育教育服务》项目成功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并深入乡村学校开展美育支教活动。此外,还有多名学生在社区美育公益服务中表现突出,荣获表彰。
在教学成果方面,专业凝练的《OBE模式的美术学专业工作坊教学实践与探索》相关美育案例获湖北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优秀美育案例评选二等奖与校级教学成果奖。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专业在美育教学方面的显著成效,还为推动区域美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协同合作,构建开放共赢育人新生态
专业充分发挥倍增效应,积极构建协同育人的新机制。
一方面,加强与地方政府、中小学、社区、企业等单位的紧密合作。如与光谷区域的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共同推动美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专业还积极参与各类美育活动和学科竞赛,如指导学生作品《贾潮江:三十年如一日的风险坚守》获湖北省“志愿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主题故事作品展优胜奖,学生《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社区美育现状调研报告》获2024“致美奖学金”美术理论类入围作品等,有效提升了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另一方面,专业积极加强与国内外高校、艺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专业的整体办学水平与竞争力。同时,专业还积极探索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在美育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专业充分利用“数字艺院”信息化平台优势,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通过构建虚拟仿真教学环境等方式,推动美术教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
综上所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在“四维”育人模式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专业将继续坚持目标导向,扎根本地实际,发挥独特优势,深化协同合作,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美术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为推动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